【新疆日报】坚持以中华视野认识和研究新疆历史

发布时间:2018-11-23浏览次数:799

出版日期:2018-11-15 A06  ·要闻  新疆日报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丽娟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历史作为人类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不仅忠实记载了每一个民族和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予了后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了解和研究历史需

要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理论方法,必须坚持历史的客观性、严肃性,历史不容忽视和否认,也不容歪曲和篡改。长期以来,“三股势力”出于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千方百计地在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上大做文章,妄图从思想上毒化麻痹各族群众,削弱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确认识新疆历史,就是要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批判和驳斥民族分裂分子散布的种种谬论,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中华视野对新疆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一、从中国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发展主脉中界定和研究新疆的历史发展

新疆虽地处边疆,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新疆历史的研究必须要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全局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只有将新疆地区的历史置于积厚流光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读懂新疆历史。撇开这一全局,脱离这一历史过程,孤立地就新疆看新疆,绝不可能得出准确、全面的认知。新疆(古称“西域”)自公元前60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中央王朝开始对西域实施有效的治理。从东汉时期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到三国两晋时期在西域设置的戊己校尉、西域长史等;从唐代在西域先后设置的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到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从元代在西域设立的北庭都元帅府和实行的行省制,到明代设立的哈密卫;从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和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西汉之后我国的历代王朝,不管是统一稳固的王朝,还是割据时期的各王朝,都没有放弃对西域的治理、开拓和开发。尽管历代中央王朝时强时弱,管治也时紧时松,但不论割据的时间有多长、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走向重新统一管辖,新疆地区始终是中国组成部分的事实不容置疑。虽然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等,但他们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都不是独立的国家。

长期有效的统治不仅为西域诸先民相互交流和共同开发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不断加速了这一地区和古代中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历史进程。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列强的入侵才阻挠了这一进程。在清末国力衰微、民国初期军阀割据、中央政权对新疆管辖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列强处心积虑地想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但由于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抵抗,帝国主义的图谋终究没能得逞。这表明新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也难以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新疆历史的认识和研究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要承认新疆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要认识到新疆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疆地区的历史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不容置疑。

二、在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中认识和解读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血脉相连的关系

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人口众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古代,曾经有过数以百计族群的人们活动于中国历史舞台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或和平交往,或兵戎相见,而以和平交往为主流;有时在统一国家中共处,有时在分裂割据中纷争、接近、融合,主流是越来越紧密地结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动过的民族,都对开拓中国疆域、创造中华文化及缔造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作出过自己的贡献。经过历史上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华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兼收并蓄的多元一体格局,汇聚成了统一的、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等,秦汉时期的匈奴人、汉人、羌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等,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和塔塔尔族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东来西往、南去北归,在不断的迁徙和流动中不断融合发展,不仅形成了新疆现在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奠定了西北边疆民族构成和格局的基础。历史事实证明,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新疆地区的鲜明特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长期居住在新疆的各民族都为新疆的开发建设、都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的融合发展是历史的规律,决不是任何人靠主观意愿就能改变的。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同中原地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交往交流,迁徙移动,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景象。近代以来,各民族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共同反对民族分裂。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早已形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对于新疆诸民族的认识和研究,必须要将新疆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放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格局中进行解读,必须要看到新疆各民族与内地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要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规律中,看到新疆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主流。

三、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挖掘和解读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

源远流长、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状态。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国大地上交流互鉴、吸收融合,构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整体,它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会处,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互补、交融是新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显著特点。作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例如闻名于世的坎儿井就是新疆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作为中华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不仅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不断汲取养分,而且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作出了贡献。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文学经典,无不得到了中华文化的浸润。同时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新疆各民族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文学家贯云石、农学家鲁明善等都是典型的例子。那些认为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没有关系,将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等观点都是要坚决予以纠正的。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只有坚守中华文化之根,新疆各民族文化才能不断繁荣发展,才能绽放出绚丽光彩。

四、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中认识和研究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自汉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并存的格局。各种宗教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精神影响下,积极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不仅实现了中国化,也在相互吸收融合的过程中,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新疆自古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历史上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都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和发展,不同的宗教在新疆地区此消彼长,并存交融,逐渐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但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文化也没有改变新疆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历史史实证明,一教或两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始终是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多种宗教和睦共处、交融并存是新疆地区宗教关系的主流。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地区以后,伊斯兰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包容和融合中,也逐渐向中华文化的内核聚拢,并形成了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针对近些年来宗教极端思想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中国化”,必须要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一方面要明确宗教极端思想不是宗教,它是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对于宗教极端势力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引导伊斯兰教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只有正确地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现实和准确地把握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的这段论述,对于新疆历史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牢固树立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通过历史让新疆各族人民知道:新疆是怎样在祖国的怀抱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疆各民族是怎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融合形成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怎样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不断交流交融、丰富发展的。这不仅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历史态度。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通过学习新疆历史,我们可以从一个局部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了解历史上各族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了解革命前辈为祖国和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奋斗,从而激发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心和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