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发布时间: 2015-05-16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面向全校全体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之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了帮助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1987年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委)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修课。1998年中央政治局专题讨论决定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要求将这两门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

    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经历了从1987年开始在部分学生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到1998年在全校学生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再到2006年在全校学生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成为我校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由绪论和主体(包括三大块内容)两部分组成,分九个专题进行讲述。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包括专题一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第二部分:主体部分。由第一大块内容: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属于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专题二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专题三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专题四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二大块内容:道德观部分,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专题五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专题六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专题七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第三大块内容:法制观部分,属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包括专题八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制精神;专题九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2006年9月开始,我校与全国及自治区的其他院校同步,按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别在两个学期为文、理科学生开设,保证教学课时数为54学时。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体系、考试题库和习题方面趋于成熟的教学体系;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也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有较厚学术功底的、热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一、教学基本环节建设

1、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性

本课程是指导大学生构筑精神支柱,指导大学生知荣拒耻、知行统一的重要课程。“基础”课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了核心位置,重点是如何解决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

要通过课堂讲授、现实体验等教学形式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不断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的坚定信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真正解决大学生“相信谁,跟谁走“的问题。

采用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尤其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运用讨论、辩论、演讲、调研、恳谈等有效方法,开展认识性实践教学、理解性实践教学和拓展性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内化在学生行为中,力求达到知行统一。

2、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多样性。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基础”课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标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1)紧扣教材主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有其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设计和组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应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

2)关注成长成才需求。“基础”课面对的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他们的兴奋点是渴望成才。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时,必须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关注他们成才成才的需求。

3)贴近大学校园生活。道德与法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引领大学校园生活,才有其意义和价值。为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把诸如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文明上课、文明就餐、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诚信考试、诚信还贷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教学内容和手段建设

1、注重启发式教学。

学生是生动活泼的学习主体,大学生已经不会简单盲目地接受一个结论。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鼓励教师普遍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很多同学觉得这些内容已经太熟悉没有讲的必要了,我们的老师没有停留在结论的介绍上,而是从“知晓度和信奉度”的关系,“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饯行”的关系上启发大学生从自身恪守基本道德规范的现状出发,来解读我们行为背后的思想依据。从行为的差距来寻找思想的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行为是受思想的制约的,只有思想端正,才能行为端正。我们所谓的“知道做不到”并非真正的“知”。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采用了如讨论、辩论、对话、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其中,“我为什么上大学”、“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违法犯罪需要学法吗”等课堂讨论,都引起了同学极大的参与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讲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情理交融。

“基础课”的教学需要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为此,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就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实际,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讲出情感,讲出高潮,真正体现以情动人。我们相信能够感动老师的一定能感动同学!我们以此为准则,选择了一批感人的人物如:徐本禹、洪战辉、王一硕、华益慰、桂希恩、衡阳武警消防兵等,以他们的感人事迹联系教材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做了重点介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中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

3、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课堂教学基本上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且在多媒体制作上,组织了专门的制作小组,在各任课教师提供基本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制作。我们的多媒体课件紧扣教材,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表达方式多样,组织了大量音频、视频资料,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特别是我们精心挑选的视频资料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经常利用课间给学生放一些视频资料,每当这时,同学们都放弃了休息时间,专心看资料。

4、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使课内外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途径实现。课外社会道德实践已列入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为10学时。 实践活动首先由任课老师制定详尽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要求等。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均要参与,且此环节占总评成绩的20%。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进行社会实践,用照片、文字做成PPT课件,记录下本组社会实践的的过程和收获,撰写社会道德实践心得或调查报告。以此评定实践成绩。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实践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5、推行综合考评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切实改进教学和考核的方式和方法,“综合考评法”,即把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讨论、作业、出勤等学习参与情况,平时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道德实践以及期末的考试三方面融合在一起,都作为评定该课程学习成绩的内容。考与评结合,知与行结合,教师评与自评结合,最后产生一个综合总评成绩。

三、本课程后续建设

1、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

在总结原有教改尝试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新的教学改革,进行反复比较,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寻找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课程的知识技能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此在管理上要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制度和定期评估机制,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

2、质量保证体系

为确保课程建设按质完成,拟建立院、课程组二级质量保证体系,成立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宏观指导、提供保障、评估评价、看结果。课程组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落实,抓过程,重实效。

3、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政策

1)不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使本课程的内容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2)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求本课程组成员均要承担一轮以上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至少有8人相对稳定的承担该门课程,确保主讲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把精品课程与教师评聘职称、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精品课程意识,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制度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