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渠道作用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1-02-06浏览次数:127

在学习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青年学者的理论思考专题研讨会上的致辞


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

2021年,农历牛年,是一个“历史时刻”,又是一个“关键时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乘势而上开新局,扬帆起航再出发。

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徐锐军

去年9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新疆工作的内在规律,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治疆方略、稳疆兴疆理论的结晶和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新疆工作守正创新、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也为新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为新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布置了“考题”“试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把自治区社科界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社科界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治区社科联组织自治区党委党校、兵团党校、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新疆职业大学、新疆警察学院等单位的12名青年学者,采用“线上”形式举办理论研讨会,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积极建言献策,贡献青年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为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自治区社科界专家学者“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自治区社科联将组织社科界“五路大军”围绕“文化润疆”“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举办系列研讨会,为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最后,预祝本次专题研讨会圆满成功!


   

    【努丽亚·卡迪尔】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本硕博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史,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基层社会研究。主持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国家制度下新疆基层社会研究(1884--1949)》一项,先后参与《宗教与东亚近代化研究》、《现当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演变》、《18941919年中韩关系史研究》等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先后参与、领导多次田野调查,带队领导的调研活动被评为“青年中国行”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全国百强团队”的荣誉。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各类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若干篇。


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渠道作用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努丽亚·卡迪尔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各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的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的根本、社会安宁的精神动力。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之舵,是各民族通向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桥梁,是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金钥匙,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是新时代新疆民族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旋律。

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新疆各民族的心灵深处?这不仅要新疆各民族一起行动起来,结对子、认亲戚,创造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还要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新疆各民族确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相互离不开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

为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及时跟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点讲述近现代中华民族面对危机共同抵御外侮、团结奋战,并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毋庸置疑是培育和丰富大学生有关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最佳途径。历史记忆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源自并不断影响境内民族互动和认同,集体记忆对于共同体的形成和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记忆的多层性来理解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这对于我们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渠道作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将中国历史进程作为主线,通过解读历史事件和诠释历史规律,呈现并构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使大学生从鲜活而丰富的史实中逐渐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魅力所在。

首先,通过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在历经千百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自在”共同体。从山川地理结构证明西域三十六国与中原之间的地缘政治因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客观必然,而历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也证明这种“自在”是历史的事实。要将史前文明时期不同地域民族间的互动往来、文化习俗交流交融的表现和商周时期华夷民族共同体,还有秦汉、隋唐时期政治上推行的大一统制度、元明清时期统一强盛国力的奠定,以及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等内容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在经历了历朝历代更迭后,最终开拓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空间,同时亦形成了一种“自在”状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此也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往来交融,形成了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其次,通过梳理中国近代历史,向大学生系统阐明“自在”的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重点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以抗日战争中新疆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支援抗战爱国运动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例,让大学生深刻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各族各界民众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线作战,甚至主动承担抗战物资的运输等任务。在支援抗战募捐活动中,各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响应,许多少数民族甚至发起献金运动、募集寒衣、文化劳军等一系列募捐活动和劳军活动成为抗战岁月中重要的历史印记。这些史实都在不同的史料中以不同的形式被记载了下来,是新疆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上的鲜活表现。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情景再现,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探索救亡图存,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意义。

第三,通过分析中国现代历史,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自为”状态及其当代价值。“自为”表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到当前阶段是各民族追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内生性需求,是各民族戮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扬帆起航。要着重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显现出的重要作用;阐明各族人民鉴于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共同认知,克服艰难险阻,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教育引导大学生悉心维护各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当中,深挖历史素材,阐述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上的鲜活表现及其当代价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促使他们主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转自自治区社科联天山智讯2021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