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色基因遇上数字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盛夏,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社会实践课堂”实践团队踏上新疆克拉玛依这片承载着石油精神的热土,以“探寻石油精神”为核心,用VR技术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活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实地寻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石油精神

克拉玛依博物馆
抵达克拉玛依市后,实践团队首站便走进克拉玛依博物馆。馆内一张“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影像,定格了这片土地的荣耀起点。画面中,裸露的油泉与地质剖面无声诉说着原油的自然馈赠,泛黄的勘探笔记、简陋的钻采工具与城市沙盘模型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老一辈石油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故事,通过讲解员的生动叙述跃然眼前,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石油精神内核,也为后续VR资源采集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独山子展览(博物)馆
独山子大峡谷的壮阔地貌与独山子博物馆的现代化展陈形成鲜明对比。一张记录独山子工业发展的影像,清晰展现了从手摇钻机到智能油田的演变轨迹,揭示了技术创新对石油工业的推动作用。实践团队在此聚焦“科学求实、锐意创新”的精神维度,为VR资源采集了多组工业遗产全景影像。沿独库公路前行,实践团队实地感受了这条“英雄之路”的修建历程。独库公路博物馆内的影像资料,记录了筑路官兵用血肉之躯战胜天险的感人史实,与沿途“天山精神”纪念碑遥相呼应。成员们在此完成“不畏艰险、团结协作”主题的影像采集,并录制口述史素材,让这份坚守与奉献的精神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乌尔禾乡村振兴馆
在乌尔禾乡村振兴馆,一张展现当地发展新貌的影像,呈现了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实践。从“魔鬼城”景区开发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克拉玛依正以绿色发展续写石油精神新篇。团队在此采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为VR资源注入“开放包容、永续发展”的现代诠释,让石油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还有一张标注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的影像,彰显了当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重视,也为实践团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引,让大家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正确的方向。
技术赋能:让红色资源在数字世界“活”起来
7月8日至30日,实践团队返校后依托人民公开课全景平台,开展VR资源制作。将实地拍摄的200余组全景影像、口述史音频与历史档案数字化,构建起“时空走廊”“精神图谱”“当代传承”三大模块。通过技术手段,让原本静止的历史场景变得可感可触,让石油精神从文字记载中走出,成为能被“指尖触摸”的数字体验。
实践感悟:红色基因与数字时代的双向奔赴
此次实践,实践团队以“脚力”丈量历史厚度,以“脑力”提炼精神内核,更以“数字笔力”创新传播形式。正如团队成员所言:“当老照片在全景屏中3D重建,当口述史通过AI生成虚拟讲解员,我们真正让红色资源‘活’了起来。”

克拉玛依乡村建设展览
一张展现“宜居宜业、振兴发展”的影像,传递出克拉玛依在新时代的发展愿景,也印证了石油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从戈壁油田到数字云端,石油精神始终是支撑这座城市发展的灵魂。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将持续优化VR资源,推动其进入更多校园与社区,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激荡出新的回响,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