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理论视点

谢玲:大力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

大力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

谢玲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不仅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找到了突破口,也为高校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新的实践空间。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奔涌,高校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思政教育,突破现阶段思政教育发展的现实瓶颈,构建具有强大引领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数字思政育人模式,成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课题。

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的时代之需。高校数字思政教育是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数字技术“赋能”的全新育人模式,它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深度重构思政教育全流程,有效突破传统“教师—课堂—教材”的单向传导模式,构建起数据驱动、交互沉浸、精准反馈的数智化育人新生态。在科技革命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并非追赶技术风潮的跟风之举,而是应对时代变革、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必然选择。

一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数字屏障。当前,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话语鸿沟、信息茧房、渗透加剧等风险。大力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积极构建高校价值传播“新基建”、打造网络育人“强磁场”,能有效强化高校青年群体的政治辨别力与“价值免疫力”。二是呼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表达。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可通过沉浸式体验精准破解理论“入脑”难题,打破物理时空约束实现思政育人全场景渗透,进而提升育人的效度、广度与精度,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引导、靶向纠偏。三是实现价值观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当前,“数智空间”渐成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各种思潮与价值观在网络激烈碰撞。高校青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其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深受网络环境影响。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能实现对高校青年价值形塑的精准化、能力培养的适配化、成长跟踪的全程化,推动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理论说教到情感共鸣的数字化转变。

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的战略之要。数字化浪潮正以空前速度重塑教育生态,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变革的强大“引擎”。技术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当下,需立足实际、坚持守正创新,探索中国特色高校数字思政育人路径。

守正是核心。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必须坚守政治性、方向性与规律性,确保数字化手段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思政内容硬核化、育人成效实效化;融合是关键。数字思政教育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要实现“数字基因”与“铸魂工程”的深度融合。应积极推进空间、主体、数据与范式融合,将数字能力嵌入思政教育肌理,打造兼具思想穿透力、情感感染力与行为塑造力的育人体系;人才是支撑。要加快建设兼具政治素养与数字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复合型师资培养体系,努力锻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铸魂工程师”;制度是保障。制度构建需兼顾前瞻性与“弹性”,既做好顶层设计,又适应技术迭代,强化执行规范与动态优化,为数字思政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筑牢育人安全屏障。

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的实践之维。大力发展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并非追逐技术潮流,而是把握时代脉搏、破解现实困境、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选择。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以技术赋能破解育人瓶颈,以价值引领锚定发展方向,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智慧育人体系。

高校要始终坚持思政内容政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加快推进其可视化、情景化、智能化与平台化转型,开发场景化育人载体,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实现宏大理论叙事与虚拟仿真深度融合,在数字赋能中讲透“大道理”背后的新时代脉络,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打造视觉与交互并重的“数字思政新体验”。要建设校级智慧思政云平台,绘制学生成长数字画像,加快构建智能教育系统,精准分析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偏好、成长轨迹,为每个学生生成一份专属的“思政素养成长报告”,同时,利用智能学习分析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量身定制提升计划。要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整合教务、学工、思政课等多源数据,构建“监测—反馈—优化”闭环系统,通过宿舍管理系统和请假数据的交叉分析,提前识别出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群体,让辅导员及时介入,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破解传统思政“效果黑箱”难题,推动教育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精准施教和分类指导提供数据支撑。

高校数字思政教育是一场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变革,要始终确保真理之声不被淹没、育人本质不被异化。数字时代的思政教育是指引青年成长的“思想北斗”。当AI赋能思政、VR激发热血,每一次理论领航驱散迷雾,每一次云端互动凝聚共识,我们更应坚守铸魂育人的初心,以技术拓展教育边界,以数字点亮信仰之光。

 

注:本文刊发于《兵团日报》2025年8月25日第05版·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