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孙鹏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国家治理和民族事务的各个领域。机制的灵活性和协同性成为工作高效运作的关键。要以机制运行推动制度落到实处,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顺利进行。
优化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参与机制。空间上要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充分考虑社会空间实际,着重从居住、就业、教育等多重场域探索互嵌方法,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的社会条件。网络上要牢牢掌握主动权、主导权,守好意识形态主战场。积极壮大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使互联网空间成为增进民族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增量。社会上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保障,完善乡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营造各民族互助互利的社会氛围。
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的推进机制。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入党员干部的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三会一课”学习内容。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开展日常宣讲等多样化形式,及时传达上级的安排部署。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青少年从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社会层面要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宣传教育进企业、社区、乡镇等场所,不断深化教育内涵、丰富宣传形式。
落实以“增进共同性”为导向的监督评估机制。要将“增进共同性”细化为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考核,对民族工作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将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和调整民族政策的重要依据,确保政策的针对性。通过落实以“增进共同性”为导向的监督评估机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中迈向共同繁荣发展。
注:本文刊发于《兵团日报》2025年10月13日第06版·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