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理论视点

代晓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新疆现代化实践新篇

发布时间:2025-10-19 浏览次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新疆现代化实践新篇

代晓光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来到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各族各界代表、参观主题成就展、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出席庆祝大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新疆各族儿女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这份炽热情感将凝聚为奋进力量,激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实干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亲临新疆,与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参加庆祝活动,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的高度,再次为新疆工作把脉定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这五大目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美好蓝图,其中团结和谐是基础,繁荣富裕是目标,文明进步是引领,安居乐业是归宿,生态良好是底线,这一严密的逻辑体系统一于新疆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的治理智慧,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

一、以团结和谐为基础,筑牢社会稳定根基

团结和谐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基石,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新疆7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与经济文化的持续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民族政治理论的高度指明了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现代多民族国家所需的共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政治认同层面,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教育,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认同,夯实边疆治理的政治基础。在文化认同层面,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在社会认同层面,应通过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制度化平台。

  此外,法治是维护团结和谐的根本保障。应坚持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依法打击“三股势力”。同时,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二、以繁荣富裕为目标,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繁荣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疆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新疆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符合新疆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为新疆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引。

  新疆实现繁荣富裕,关键在于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应依托能源、矿产、农业和旅游等优势资源,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需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构建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实现繁荣富裕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特别要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促进民营企业创新与壮大。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应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以文明进步为引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精神维度,为经济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疆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精神文明建设史,社会文明水平持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文化润疆、注重以文化人”,从文化治理层面指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教育是文明进步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应促进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需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要突出特色与创新。同时,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文化相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应将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通过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途径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化润疆工作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举措。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素养。

四、以安居乐业为归宿,增进民生福祉

安居乐业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疆70年来民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就业是民生之本。应通过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扩大就业容量,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兜牢民生底线。

  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民生福祉的关键支撑。应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高效能的社会治理是安居乐业的保障。要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健全基层治理体系,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以生态良好为底线,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生态良好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在新疆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战略地位。70年来,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新疆建设美丽家园提供了科学指引。

  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塔里木河流域、天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防治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特别要注重固体废物与新污染物治理,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路径。应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新疆前景光明,使命光荣。新疆的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促进现代化建设五大目标协同共进。要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高质量发展为关键,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文化浸润为牵引,大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持续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以生态保护为支撑,筑牢绿色发展基底。通过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谱写独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发展图景。

          

注:本文刊发于《乌鲁木齐晚报》2025年10月16日第A04版·理论